信用评级寡头遭遇信任危机
把希腊主权
信用评为“垃圾级”,对日本
政府负债发出警告……近来,随着“主权债务危机”这个词汇频繁见诸报端,
国际信用评级
机构也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在对评级对象“指手划脚”的同时,标准普尔、穆迪
投资和惠誉三大
国际信用评级公司也被相关监管部门“盯上了”。
在标普下调了希腊和葡萄牙的主权
信用评级之后,两国
政府表示,评级
机构对其主权
信用评级做出了不负责任的判断,导致了对
投资者的误导。与此同时,
国际评级
机构接连下调欧元区国家主权
信用评级的行为,也令欧洲各国首脑疾呼建立欧洲自己的评级
机构。据路透社报道,欧盟执委会近日已经要求债信评级
机构注意在判断一国财政状况时采取的步骤,称欧盟将调查这些
机构的工作,甚至可能成立一个中央
机构取代这些评级
机构。
美国国会参议院则在13日通过了打击评级行业垄断的两条修正案。据《华尔街日报》报道,13日的修正案以64:35通过,今后美国证券
交易委员会将不允许债券发行方自行
选择评级
机构,而采取随机指派的方式;与此同时,将彻底取消造成该行业垄断的“全国认可
统计评级
组织”。这两项修正案都将被纳入正在参议院讨论的
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这些决策有利于打破评级市场垄断,但是否能彻底整顿评级行业仍有待观望。
标普、穆迪和惠誉
国际是目前
国际上最权威的专业
信用评级
机构,它们也基本上垄断了
信用评价的市场。评级
机构对
金融产品做出的评价是
投资者
选择投资目标的重要借鉴。评级
机构为了获得更高的评估费用,往往将很多次级债评到最高的“3A”级别,当所谓的顶级
投资产品“原形毕露”之后,极易引发
金融市场的混乱。而在此过程中,三大评级
机构的收入却接连翻番。
造成评级巨头滥用职权的原因,是其垄断地位和
法律免责制度。1975年,美国证券
交易委员会成立了“全国认可
统计评级
组织”并吸纳三大评级公司为首批会员后,就建立并稳固了三大公司的垄断地位。而且,本着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原则,由
政府批准成为该
组织成员的评级
机构即使发布了有可能误导
投资者的信息,也能免于被起诉。这实际上赋予了少数几家获认证的评级
机构法律免责的无上权力。一家小评级公司——维斯评级的总裁马丁·维斯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这一现状的不满:“只有多种声音、多元意见才能使公正评价成为可能。”
首都
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国际金融学教授李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评级
机构只有作出真实可信的评价才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遵守了自己的
职业操守。对评级
机构的整顿是加强市场监管的重要一步,有助于优化贷款流向,引导
投资者做出正确
选择。
对于
中国缺乏自己的评级
机构,有时会遭受恶意评价影响的说法,李婧则认为,这不能单纯从
国际政治的角度理解。因为,信誉评级是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
中国目前还缺乏完整有效的评级系统和指标,解决这个问题只能等待市场成熟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