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违规被疑广泛存在 魔鬼交易员只是冰山一角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说公司,论公司。大话公司,今天谁来说?经济之声评论员何京玉为您带来:魔鬼交易员频频出现,这只是冰山的一角。
何京玉:今天要谈的是,为什么频频出现魔鬼交易员?瑞士银行集团交易员阿多博利被指进行未授权交易,导致瑞银损失20亿美元;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和标普都已将瑞银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位,我们大家目前称之为魔鬼交易员的阿多博利,给自己的东家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
我的观点是,尽管目前出事的交易员是投资银行的交易员,但是这个事例不仅对投资银行、基金行业,即使对于风险管理相对比较严谨的商业银行,也有很大的警示作用,原因还需要追究,可能不像一开始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
我认为,大家初步分析的结论可能还不够深刻,目前整个银行业对魔鬼交易员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操作风险这个层次上,今后这个问题还将不断发生,因为还没有出现魔鬼交易员的银行,其实早就蕴藏了危险。这个问题,是整个金融界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风险管理的问题,而是银行家自己的问题,是魔鬼交易员东家出了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咱们细细道来。
这个事件刚刚发生,就开始有人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人说这是银行业的劫难,因为一般过不了多久就会出现这么一个魔鬼交易员,像1995年巴林银行的交易员李森、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的交易员科维尔都是犯了一样的错误,在没有公司授权的情况下,动用大笔资金买入金融衍生产品,导致公司出现了巨额亏损。那么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其实这些天大家一直讨论这个问题,基本上也都有了共识,那就是这几家遭到损失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有问题。
我觉得这个分析有一定道理,因为确实是这样,任何一家金融机构,不管你是风险偏好比较保守的商业银行,还是比较喜欢风险高、收益高的基金公司、投资银行,都有一个内部的流程管理的问题。上面这几个交易员,都利用了公司管理的漏洞,没有经过上级的审批,挪用了公司的资金进行高风险的操作。
所谓操作风险,就是指在动用资金的控制和审批的流程上,要加强管理,注意每一个环节上审批人的独立性,并且要加强日常的检查和监督。大家有很多假设,如果阿多博利的老板更负责一些,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真的是这样么?但是你能说这几家银行的风险管理就一定不好?难道没有暴露出问题的银行就风险管理就一定好?我看不能这么说。
其实,违规操作在很多银行都存在,对违规操作的处理每一天都发生,只不过有的处罚重一些,有的处罚轻一些。这跟银行内部的规定有一定的关系。瑞士有一个巴塞尔委员会,他们制定了一个巴塞尔协议,其中对操作风险也做了相关的规定。其实现在很多银行,应当说全球前几百家大银行都有相应的治理结构,有风险管理委员会,很多这样的委员会是对董事会或股东大会负责的,有首席风险官,控制整个公司的风险。瑞士银行从管理上看,还是比较正规的,当然你说他有漏洞,肯定是有的,但是哪一家银行没有漏洞?无懈可击的银行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瑞银这次出这么大的事?我说,这是冰山的一角,这个事件不是孤立的,我怀疑在投资行业内部存在着广泛的违规操作,只不过很多事情没有暴露。为什么这么说,我这里做一个假设,假如这个阿多博利,就是这个瑞银的操作员,他的违规操作没有造成损失,而是盈利了,神不知鬼不觉,瑞银赚了很大的一笔,瑞银会不会报警抓这个魔鬼交易员?我认为不会。他的老板说不定还很高兴,还可能奖励他,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整个投资银行业的考核是有问题的,是业绩导向的。
如果考核是业绩导向的,就必然导致交易员想多赚钱,想比别人表现的更加优秀。请问,我们的所谓金牌基金经理看什么,还不是看历年的业绩?有没有人在乎他之前那一次失手赔了多少钱?大家看到的都是光鲜的一面,而他的老板看中的也是他有过多么靓丽的业绩。
但是我们忽视了一点,金融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高回报就意味着高风险。世界上不存在这样的一个交易员,或者这样一个投资者,他玩的都是很高的投资回报率,他一次也没有失手,他总是赚钱。因此,银行家本身对利润的追逐,并且对下属使用了业绩导向的考核机制,导致了业务员为了拿到高额的拥挤不惜冒着很大风险,甚至违规操作。
我要说的是,操作风险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只要银行业从业人员继续追逐高回报,不能把对业绩的疯狂追求控制住,无论怎么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未来还将不断出现魔鬼交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