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资信评级风险管理的思考
资信评级是对企业
信用风险的评价。随着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资信评级
结果越来越被市场
经济主体广泛采用,同时,评级风险也日趋凸现。加强企业资信评级风险
管理、有效防范评级风险十分重要。
一、企业资信评级中存在的
问题及原因
要
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企业的评级
结果失真,
评估等级偏高,有的存在虚假成分,不能有效揭示企业的
信用风险;另一方面评级
结果的有效
时间跨度太长,不能在有效期内根据企业情况变化作相应
调整。究其原因:
1.企业提供的
财务资料失真,造成资信等级不实。企业
财务状况是企业经营和
管理的最终反映。
财务状况不真实,是现代
经济社会中的一大通病,也是阻碍市场
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块顽石。其表现有三种:一是少数企业恶意编制假报表、假数据,骗取高等级资信。二是为了少交所得税,采取多种手段隐藏利润,造成利润不实,支出偏大。三是企业提供的
财务信息虽然是真实的,甚至经过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但由于取得真实
财务信息的手段是非法的,如通过诈骗、制假等非法手段获取巨额利润,反映出经营效益很高,实质上是虚假的。做假账致使资信评级不实,不仅国内有,
国际上也有,
国际著名企业美国安然公司曾因隐瞒公司的真实
财务和经营状况,恶意欺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信用评级机构和广大
投资者,操纵公司的股票价格,隐瞒巨额债务而破产。
国际乳制品巨头意大利的帕玛拉特因向
国际著名的
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提供虚假
财务信息而受到米兰检察官的检查。
2.信息不对称,评级公司无法核实企业资料的真实性。评级公司获得的企业数据主要依靠企业自己提供,评级信息属于单向传递。由于企业资信一年评定一次,且
时间在上半年,评级公司在较短
时间内对上万家企业集中评定,工作量太大,无从核实企业
财务状况及评级资料的真实性。
3.评级公司的评级技术落后,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信等级。一是对企业的分类粗糙,如
工业企业在评级中只设立了一个指标体系。而国资委统计评价局对2004年度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共划分了16个大类、151个行业,其中仅
工业就分了15个小类、55个行业。因此对不同的
工业企业用同一个指标进行测评,会产生
评估标准不科学、有失公正的
问题。二是评级虽然也是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但构成指标体系不够先进,其中定性20分的部分缺乏可操作性,往往都是给予满分处理。三是资信评级分析方法仍主要以业绩分析为主,这是因为传统的分析方法缺乏发现“
财务粉饰”的技术,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企业的“虚报收入”、“粉饰利润”等虚假现象,
信用风险
管理就不可能成为有效的
管理。
4.少数评级公司的评级员把关不严,人情评级,感情加分,甚至与少数企业恶意串通,骗取高等级资信。评级公司少数评级员在接受企业的评级申请中,没有认真审核企业
会计报表等资料的真实性,有的明知该企业达不到高等级资信,但为了满足企业不合理的要求,盲目加分,使之达到理想的等级;个别人甚至与企业恶意串通,帮助企业编造假报表、假数据,以获得高等级资信,严重损害了评级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对建立
社会信用体系造成极大的破坏。
5.评级理念发生偏差。资信评级是对企业偿还债务能力及意愿的分析。从理论上讲,资信评级的
服务对象应该是被评者的交易对手(或者说是授信者、
投资者)、监管者,以方便这些授信者、
投资者、监管者对企业
投资决策有准确的判断。但在我国,评级公司为了业务发展和生存需求,往往不自觉地强调为被评主体
服务,并且在评级过程中也是围绕着被评企业的需求,忽略了为
投资者
服务的基本原则,严重影响了评级
结果的公信力。
6.没有跟踪监测,评级缺乏灵活性。资信评级只是对企业一定时期内资信状况的表述,资信状况好,资信等级高,只能证明某个阶段的企业状况。一年一次的评级制度,在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已显得不适应。一方面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市场和企业的经营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
财务状况必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如今年国家加强对钢铁、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必然使这些行业和与之相关的行业企业发生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企业在获得高等级资信后从事有违
信用的活动,如不能或虽有能力但不愿如期偿还所欠债务、如期支付应付款项等,评级公司难以监测评级后的企业违约率,并及时
调整企业的资信等级。
[1]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