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托起诚信

王卉

  的确,是时候在我国以制度来支撑诚信了。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将建立公民信用代码制度。据报道,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已上报国务院,近期将发布。根据规划,以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四大领域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实现了社会信用的全面覆盖;2017年,将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此前,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共享,推动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这些无疑都是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好消息。谈到经济上的成就,国人通常会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三十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但这急剧变迁的社会转型,也集聚了很多社会问题,问题之一,便是社会诚信的缺失。

  当一个社会缺失诚信,善良会遭到质疑,公正会遭到质疑,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被披上一层虚假的阴影。种种失信现象不仅使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提防、冷漠,而且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提高了社会交易成本,对社会和人心造成很大的危害。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不仅关乎个人的品格,关乎企业形象,还关乎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不全是用科技的优劣,也不全是用财富的多寡,相当程度上是用诚信的有无来鉴定。

  美国政治学者弗兰西斯·福山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福利及其他参与竞争的能力,取决于一个普遍的文化特性,即社会本身的信任程度。”

  而今,欠账不还的“老赖”频现,正是社会诚信匮乏的一个表现。

  前不久,南京六合法院在该区最繁华的地段楼宇最大的LED显示屏滚动播放27名失信者名单,公布的信息包括照片、姓名、身份证号码、执行标的、执行依据案号等。欠款金额从1.5万到2500万元不等。

  这样的措施似乎马上见到效果:一名多次借款不还、屡屡成为被告的“老赖”很快打电话给法官,信誓旦旦承诺尽快筹钱还清欠款,唯一的请求是,法院不要将他放上大屏幕。“他毕竟是本地人,估计不想在父老乡亲面前丢脸。”该法院执行局局长张群分析。

  “当法律对那些老赖不起作用的时候,是时候用鄙视文化来发挥作用了。一人耍赖,全家蒙羞,亲朋好友也跟着受辱,老赖还能淡定吗?值得推广的好举措!”有网友评价。

  这种将失信者信息公之于众的做法南京并不是首例。在此之前,青岛、山西、无锡等地都有过同样的做法。比如青岛在去年年底和今年1月公布了两批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共涉及1388个名单信息,其中第二批公布仅一周,就有约50余件案件结案。

  此举让多次要钱无果的债主们看到了希望,也在网上引起了热议,绝大多数网友都持支持的态度。

  也有网友对此提出了疑问,认为在市井闹市滚动播出侵犯了人权隐私,有些欠妥。

  对此,也有媒体质疑:“街头晒老赖,晒得死吗?”事实上,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事后对失信者进行惩罚,不如事先建立起完整、严格的信用体系,从源头上杜绝失信行为。而公民信用密码的建立正是这样一个体系。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诚信是基于熟人社会的一种道德自律,具有地域性,缺乏普遍性。更关键的是,传统的诚信多是强调道德层面,今天我们正在将其提升至法律层面。

  同时,面对失信事件高发、失信主体多元、失信手段多样的挑战,仅有道德层面批判远远不够,从这个角度上说,从国家层面进行社会信用的顶层设计确实是顺势之举。

  人们痛切感受到缺乏诚信所带来的危害,也反复呼吁要重建诚信的社会风气,但诚信的重建不是口号与空洞的道德说教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严密的信用体系作为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信用代码的建立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更根本的途径。

  在全社会重塑诚信、倡导诚信之时,要让诚信成为人人恪守的美德。特别是,诚信需要支撑,需要制度和机制去呵护。这一机制将大大提高违法成本,并可激励普遍的社会责任意识、避免众多潜在社会风险的发生。

  国家诚信增加一分,法治就前进一步,反过来说,推进法治的进程,实质上就是建设国家诚信的过程。现代意义上的诚信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不小差距,抓紧推进信用立法和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带头和公民参与,必能为打造诚信国家奠定坚实根基。

  由国家和政府安排建立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也将为未来全面建成“诚信社会”开一个好头。

  期待早日以制度托起诚信,让你我生活得更简单,更从容,更幸福。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4-05-23 第5版 思想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