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外资加速布局中国债市

新华财经上海12月14日电(记者 杨溢仁)2020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的来袭为国内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霾,可中国在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流入方面却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

分析人士指出,在外资流入境内市场大格局已然形成的背景下,当前积极修炼“内功”,完善市场基建为引资奠定坚实基础仍是应有之意。

外资看好中国市场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计,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将比2019年下降近40%,可能创下近20年以来的新低。

然而,面对全球疫情蔓延和直接投资持续疲弱的双重压力,今年外资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却呈现出了逆势上涨的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1万亿元,较10月末增加了967.21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1%。

那么,外资为何看好中国市场?

在大部分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回暖,是支撑外资机构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原因。

首先,尽管国内经济增长同样面临放缓的压力,但其增速仍旧高于全球大多数重要经济体。

“虽然我们预期2020年中国的实际GDP增长将放缓至2.0%,可2021年的增速料反弹至8.2%。中国的经济增速仍将高于处同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其他经济体。”鹏元国际首席评级官陈科说。

其次,在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和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我国的外部头寸始终保持强劲。“中国仍然是主要的外部债权国,其外部债务负担极低。”陈科补充指出,2019年中国外债占经常账户收款的比重为63%,国际投资净头寸占经常账户支出的比重为77%,这表明我国外债负担极轻,国际投资净头寸强劲。

再者,身处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酵的环境中,即便面临诸多挑战——管理层需要平衡“维持强劲经济增长”和“去杠杆”等目标,我国的货币政策在稳定汇率、利率、价格水平等方面依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可以看到,中外利差的持续扩大亦成为了境外资本增持人民币债券的“助推器”。

“我们密切关注着全球利率环境的未来走势,就各主要市场央行近期直接或者间接的表态来看,考虑到全球经济持续疲软、增长点暗淡、疫情影响不断发酵等情况,未来在全球范围内的低利率环境有可能会延续。”鹏元国际全球策略及商业管理主管张文韬称,“如果中国的基准利率能够维持在相对高位,那么中国金融资产则必然会成为国际投资经理在进行全球配置时一个不可忽视的板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包括花旗、高盛、彭博社在内的诸多外资机构一致分析认为明年美元仍将走软。而随着中国货币政策向常态化逐步回归,届时人民币资产的收益率料明显高于其他发达经济体,继而推动国际资本进一步向中国流动。

利好因素持续发酵

当然,促使外资加速布局中国债市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国内经济的复苏领先全球外,国际主流债券指数所构成的吸引力亦不容小觑。

“现在三大指数都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逐步对人民币资产进行了扩容纳入,根据我们的保守测算,国际指数方面的进展大约会为中国带入2000亿美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张文韬说。

此外,市场金融基础设施的自由化发展,在本轮吸引外资流入的过程中同样功不可没。

事实上,中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于资本市场开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不论是QFII、RQFII投资者获准进入银行间市场;还是央行允许境外各类型金融机构——特别是长期投资者通过银行间直通的方式入市;抑或是“债券通”开启,借由多级托管模式,通过与国际规则更加一致的基础设施安排,为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市场提供更多便利……

“过去几年间,中国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尤其是金融服务领域和资本市场。”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称判断,“作为‘双循环’战略的重要一环,后续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并吸引外资流入。同时,我们预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应会进一步走强。”

无可否认,中国境内市场相对较低的违约率和平稳有利的汇率格局,亦对外资“跑步入场”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海外资本也看到了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此消彼涨’,经过几十年前赴后继的努力,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绩,叠加2020年疫情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诸多变化自然会导致国际资本投资行为的变化。”张文韬说。

市场建设尤待完善

不过,记者亦注意到,国际资本对于中国债券的配置目前还大量停留在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板块。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末,境外机构的主要托管券种仍为国债,托管量为1.79万亿元,占比达57.9%;其次是政策性金融债,托管量为8979.99亿元,占比29.0%。

分析人士指出,上述格局由多种因素共同构成,包括外资机构的性质,以及其对于境内法律体系、信息披露、会计准则的不了解或者不适应等。

“实际上,境内外评级体系的差异也是经常被提到的一点。因为除了少部分出境发过海外债券的企业,70%以上的境内发行主体都没有获得过国际评级。”张文韬如是称。

就现实情况而言,国内外评级机构除本身所使用的参数指标不一样外,固有的信用观点亦存较大差异。在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同一个主体于境内获得的信用评级与其在境外获得的信用评级往往大相径庭。而国际评级的缺乏也造成了外资在参与境内市场时陷入“无从入手”的尴尬境地。

“即便他们有意接触境内的信用债,也很难在短期内全面掌握所投标的于信用光谱上的位置。由此,未来国内评级机构应持续与国际对标、校准,以此实现与市场良好的适应性。这里面既有普遍意义上的付费评级,又有根据境内外投资者关注程度而选择制作的主动评级。”张文韬直言,“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思考,才能立足研究,并以研究创造价值,更主动、及时、有效地察觉风险,向市场发出信号。”

总而言之,想要更好地吸引外资参与境内#信用债#市场,评级的健全不容忽视,未来管理层及市场参与方应就如何更有效管理评级行业固有的利益冲突问题予以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完善。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来源:新华财经